大发365体育投注  > 林业资讯  > 林业动态

盐池县防沙治沙经验总结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5-08-31


盐池县防沙治沙经验总结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个国定贫困县。总面积8552.2平方公里,是宁夏面积最大的县,总人口16.7万人,辖441个街道办事处。年均降水量为28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年均蒸发量2100毫米以上,约为降水量的6-7倍。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6,极端最高温38.1℃。境内水资源匮乏,光热、风力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901小时,年平均风速2.8/秒,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绝对无霜期为100天。旱灾常有发生,以冬春两季最为严重,自然生态十分脆弱,是我区荒漠化最突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县域之一,也是风沙侵入宁夏及祖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三大主要通道之一。搞好盐池的防沙治沙工作,对于构建祖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取得成效

(一)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境内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植树造林有效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模数由10年前的每平方公里3150吨下降到2450吨,有效提高了当地防灾减灾能力。二是风沙危害显著减轻。近年来,我县打破乡镇、村组界线,发动各乡镇干部群众以资代劳,在黄记场、狼子沟、北沟、张记场等流沙地,扎草方格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沙尘暴和扬沙天气较十年前有明显减少。三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城南万亩生态园、花马湖生态园、城北万亩防护林、佟记圈樟子松示范园等园区绿化为重点,以沿城环路绿化为轴线,以工业园区绿化、移民新村绿化、生态村绿化为亮点的围城围镇 ()生态圈已基本形成,多年不见的"沙海绿洲"景观再度出现。四是有效改善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境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多年不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通过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荒漠化逆转的历史性改变,被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誉为"人进沙退,治沙典范"。

()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沙产业、草畜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盐池县自1991年实施土地综合治理措施以来,农、林、牧结构由原来的10.644.22调整为11.734.32,有力促进了林、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有可利用柠条达到面积280万亩,每年组织农民平茬柠条50万亩,产量87500吨。建成3家大中型沙柳、柠条等灌木饲料加工企业,20余家小型柠条饲料加工点。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年收入1000万元;40万亩沙柳资源基地,年产量18000吨;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人工甘草23万亩,年采挖甘草2万余亩。长城沿线的旅游通道绿化已经打通。日援项目区、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及沙泉湾生态项目区、南海子、白春兰业绩园等生态旅游景点陆续有了盈利。同时,通过造林绿化,带动草畜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壮大,粮食总产和牛羊头数均较10年前有大幅提高。据统计,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自配收入达6975/.人,同比增长12.3%

(三)长期坚持科学防沙治沙,形成具有盐池特色的防沙治沙模式,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宁夏和全国沙漠化治理提供和积累了宝贵的科学经验和财富。长期以来,我县非常注重科学防沙治沙。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中国科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大学等国家与地方科研院校,先后开展了"盐池城郊万亩治沙样板林营造、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研究、半荒漠地区抗逆树种选择的研究、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研究、盐池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柠条饲料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固沙林树种的引进、培育,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固沙型饲料灌木林营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和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如:"乔灌草合理配置技术"、"杨树、沙柳深栽技术","多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总结集成了以草、灌、乔多树种固沙技术和生物治沙模式,筛选出一批适宜干旱沙化环境生长的树木,以及这些树木的栽培技术和快繁技术,如:柠条、毛条、花棒、杨柴、沙柳、红柳、榆树、枣树、樟子松等。近年来,共获各类科研成果1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其中,干旱带流动半流动沙丘草方格固沙种草(灌木)治沙技术:即在流沙地上,以扎草方格固沙为基础,利用雨季天然降水在格内点播花棒、杨柴等耐旱的沙生灌木,后期根据成活状况,适地选栽柠条、沙柳等,结合禁牧封育,多季补播,恢复和修复植被,是干旱少雨地区防沙治沙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是防沙治沙稳步推进取得可喜成绩的重要保证。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上世纪80年代,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5%。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我县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全面落实。并将防沙治沙列为乡镇、部门、单位双百分考核责任书的考核内容。通过大刀阔斧的生态建设,把造林绿化变成了全县的"一把手工程",各乡镇、部门、单位"一把手"亲自搞绿化、亲自抓造林,有效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社会地位,"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先后出台了《加快生态建设的意见》、《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甘草产业发展的意见》、《义务植树管理办法》、《林地管护管理办法》、《防沙治沙责任制考核细则》等多部规范性文件,落实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筹资50-100万元,对防沙治沙考核排名靠前的实施单位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确保防沙治沙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林业建设持续稳步、科学健康推进。

(二)依靠科技,因地制宜,是盐池近年来防沙治沙成功的重大方略。

依靠科技,创新方法,是防沙治沙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科技治沙,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撒播造林、节水钵、覆膜、杆、套袋、生根粉、保水剂、座水栽植等抗旱造林新方法,科技治沙成绩突出:2006年,我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8年,沙泉湾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监测定位研究站落成;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2011年,盐池县沙泉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落成。同年,县人民政府被国家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三部委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县内80%以上农户掌握了一定的林业实用技术。为全面开展防沙治沙、荒漠化综合整治,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治理是防沙治沙模式逐步得到升华。在多年艰辛探索中,盐池县从县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科学有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南部水土流失治理区,采用工程整地,在背风向阳的缓坡地,主要选择以刺槐、山杏、山桃等树种栽植,同时辅之以柠条、沙棘等灌木树种进行混交造林,形成乔灌结合型水土保持林。并通过封山育林与种草相结合的措施,恢复灌草复合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中北部沙漠化综合治理区,按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充分体现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指导思想,发展以柠条、花棒、杨柴、沙柳为主的防风固沙林,以榆树、刺槐、樟子松为主的农田、公路防护林;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以同心圆枣、中宁长枣为主的枣树生态经果林。配合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建管并举,强化抚育管护,是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的可靠路径。

近年来,我县转变原来的"三分造七分管"理念为"一分造九分管"理念。更加强化抚育管护工作。自200211月,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封育政策以来,不断加大植被恢复和保护力度。近年来,为了促进树木生长发育,我县每年筹资近百万元用于封山育林,购置更新打药机、割灌机、绿篱机、高枝油锯、高枝剪、人字梯、修枝锯等抚育工具,对重点林木实施修枝剪杈、抹芽除萌、浇水覆膜、中耕除草等抚育措施,努力促进林草生长。同时,严格落实禁牧政策、病虫害防治检疫措施,坚决打击偷牧、乱砍滥挖、毁林毁草行为,采取封育与补植补播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恢复保护植被。近年来,根据造林需要,该县每年都在酌量增加护林员,采取修缮护林房和监测设施、兴建森林防火监测站、为护林房上电、上水、修林道等措施,努力改善护林管理条件,确保林草植被得到有效看管保护。

()培养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坚持不懈地扩大治沙成果,是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方法。

多年来,我县干部群众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扬坚忍不拔的顽强拼搏的防沙治沙精神,先后建成孙家楼、黄记场、城南生态园、南海子、沙泉湾、日援项目区等万亩以上重点生态林业治理精品工程10多处,治理面积约20多万亩。目前,县城已基本形成了以花马池为核心、以干线公路为轴线的绿色景观生态圈。农村,以务工移民新村、生态移民新村绿化、工业园区绿化为重点,庄点、道路、庭院绿化为亮点,已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与一体的生态村20多个,建立防沙治沙及生态建设示范村100多个、示范户2000余户。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全县80%的村镇迈进"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现代新农村行列,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

()国家政策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力,是防沙治沙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我县依托"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公益林项目、草原可持续利用项目等重点生态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县生态建设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国家各类生态建设项目30多项,占总项目的95%,完成防沙治沙面积289.1万亩,是任务的602%。其中:人工防沙治沙55万亩,草原围栏152万亩,草原补播58万亩,小流域治理15.4万亩,封育8.7万亩。通过治理,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恢复植被。据卫星摇感观测,境内三条明显的大沙带得到有效治理,基本上消除了明沙丘。目前该县林木资源保存面积达404万亩,林木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0%65%。林木覆盖率五年提高了五个百分点。

三、问题与困难

(一)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差,防沙治沙难度倍增。近年来,该县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持续干旱,水资源严重匮乏,使造林种草、植被恢复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经过治理,该县目前剩余的宜林地,大多偏远、远离水源,立地条件极差,治理难度加大。

(二)土地沙漠化趋势仍然存在。经过多年的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国家对后续管理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大,管护隐患依然存在。且该县尚有30多万亩流动沙地还未得到治理,另外有100多万亩的土地存在沙化趋势,一些刚刚恢复植被的区域,林分稳定性差,沙化极易反弹,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可能会出现荒漠化反弹现象。

(三)以生态林为主,资金紧缺,管护难度大,严重影响着防沙治沙成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盐池的林业资源90%以上是生态林,前期没有经济收益,资源保护得不到农民的重视。就公益林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偏低,每年每亩10元,普遍低于实际管护投入。二是标准单一,未考虑区域差异,管护成本差异和投入差异。三是未对全部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使大部分公益林正常管护也难以为继,出现退化端倪。

(四)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草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五)科学治沙水平不高。在治沙的过程中,虽然推广了大量的治沙先进技术,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还不广,防沙治沙科技含量还不够高,造成部分地段治沙成果保存率低,部分区域出现荒漠化返弹。

信息来源:大发365体育投注管理员 | 责任编辑:大发365体育投注管理员